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东数西算”下的成都之路

智慧蓉城研究院 智慧蓉城研究院 2022-09-24




编者按:

“东数西算”是“全国一盘棋”体系下优化我国数据分布结构的重大战略,是引导东西部地区资源合理化分配的重大部署。为履清成都在“东数西算”战略下的机遇机会,智慧蓉城研究院梳理“东数西算”工程的政策脉络,分析成都在全国算力网络中的角色定位和比较优势,并提出成都在“东数西算”战略下可布局工作的相关建议,供各位读者参阅。



1

“东数西算”政策演变


2020年12月,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形成了“东数西算”的初步概念。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标志着“东数西算”战略概念的提出。2022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同意成渝地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复函》(同时获批的还有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地区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东数西算”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作为“十四五”期间提出的国家级战略工程,“东数西算”将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一起,对我国能源均匀布局、资源优化配置起到关键作用。




智慧蓉城研究院通过对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战略下“东数西算”政策的系统梳理,提炼出成渝地区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5大板块要求,即数据中心建设、算力服务支撑、数据要素流通、大数据应用创新、网络数据安全,以及18项细分工作任务(见下表)。我们建议,成都产业布局应遵循上位政策要求,结合自身定位及产业特点,围绕5大板块、18项细分任务择优发力。



2

“东数西算”下的“成都底气”


成渝枢纽属国家算力枢纽体系中唯一身处西部的国家级枢纽节点,被国家赋予做好“东数西算”衔接的重任。而成都作为成渝枢纽的核心城市,在高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下,具备承接成渝地区数据业务的七大优势


一是在市场方面,成都具有同东部地区“用户规模大、应用需求强烈”的相似优势。成都市常住人口2093.8万人[1],全国排名第四;地区生产总值1.99万亿元,同比增长8.6%[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25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13.0%[3]。大型数据中心上架率近70%,领先于其他西部城市。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的广泛应用,能够产生大规模体量的数据资源,对于数字经济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二是在技术方面,成都坐拥国家级超算平台的算力底座优势。现阶段,已建成的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算力排名全国第二,跻身全球前十,已为35个城市570余家用户提供超算服务,部署学科计算软件200余个,完成12个超大体系课题项目,服务30余个领域。此外,成都开展智算中心建设,打造城市智脑平台、全球领先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全球智能科研创新平台,一期建成后可提供的AI算力能力将位列西南第一。


三是在人才方面,成都享有“培育-留住-发展”的竞争优势。至2020年,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成都8所高校入选,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四,人才培育优势明显。至今年年初,成都人才总量已攀升至587.6万人,各类重大人才计划专家3788人,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累计吸引新落户的青年大学生数量接近58万。此外,成都孕育的人才企业,已有 20余家上市,其中7家登陆了科创板。


四是在低碳方面,依托四川清洁能源大省的资源禀赋,成都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四川地理位置独特,水电资源丰富,已成为全国水力发电量第一大省。2020年四川省累计水力发电量为3349.1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总量的24.7%,较第二的云南省多585.7亿千瓦时[4]。电价方面,四川省数据中心平均电价约为0.35-0.5元/kWh(剔除地方补偿),可为数据中心运营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和低成本电价支持。


五是在基建方面,成都享有“更快-更宽-更强”网络优势。2021年成都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已实现千兆网络全覆盖(四川4城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获评城市数量全国第一)。成都作为国家八大通信枢纽之一,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连点网间带宽660G,城域网出口带宽32.2T,位列全国第五。实施双千兆宽带战略,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千兆光纤网络省会城市,三大电信运营商的骨干网网络节点均设置在成都,窄带物联网实现全域覆盖,为大数据中心建设提供良好网络支撑。


六是在数据要素流通方面,成都创新缔造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领跑”优势。成都自2017年以来,率先开展全市公共数据集中运营、率先搭建成都市公共数据运营平台、率先出台《成都市公共数据运营服务管理办法》。随后成都经验进入国家视野,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在社会数据融通的探索上,成都围绕数据不见面的技术进行隐私计算移植验证,搭建隐私计算平台,使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碰撞,进一步释放公共数据价值,打造全国首个基于隐私计算的大规模应用平台,推进产业数据安全协同。


七是在产业聚集方面,成都具备“多产融合、并行发展”的先发优势。现阶段,成都已围绕超算产业、智算产业、云计算产业等方面大力布局。超算方面,围绕芯片、存储、网络发展支撑超算产业;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发展超算衍生产业;围绕脑科学、精准医疗、新材料等超算的典型应用,带动应用产业的落地。成都智算中心建设项目也欲通过算力集群赋能产业升级。云计算产业上,布局阿里云西部云计算中心、成都城市云计算中心、浪潮云计算创新中心等平台,依托已有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壮大成都云计算产业生态圈。


3

“成都之路”探究

“成都之路”探究“成都之路”探究“成都之路”探究“成都之路”探究“成都之路”探究

智慧蓉城研究院梳理了“东数西算”相关政策、成都比较优势,我们认为,成都应牢牢把握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东数西算”等机遇,积极探索并走出一条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可复制的“成都之路”,并初步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依托已有算力发展基础,串联供需关系,培育算力产业聚集发展。依托成都庞大的市场优势,结合四川地区清洁能源禀赋,通过商业合作、算力优惠、能源优惠等促进措施,进一步促进算力设施与市场主体充分接轨,提高服务器上架率,吸引隐私计算、智能计算等优质企业在蓉聚集发展,壮大成都产业生态圈。


二是加强算力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算力资源整合调度。依托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的算力底座优势,统筹川渝区域算力资源,建设西部算力调度中心。依托成都“千兆城市”网络优势,加快数据中心直连布局,进一步扩容通信带宽,提升传输时效性,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主动承接能够服务于“东数西算”、带动产业发展、具有溢出效应的项目,聚焦图像训练、智能识别等方面算力服务。


三是健全数据流通保障机制,加快培育数据要素流通市场。依据政策要求谋划《成都市数据要素流通白皮书》《成都市数据交易分级分类标准》及《成都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行动方案》后续政策及行动方案的相关评估,适时推动开展前沿性研究工作。加快构建数据交易场所,逐步发展数字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探索开展数字资产化服务。充分发挥成都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领跑”优势,持续打造“成都市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应用发展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场景实验室”等系列平台,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输出经验。


四是完善智慧蓉城场景,搭建国家级“数据靶场”。持续推进智慧蓉城建设,拓展智慧大运、疫情防控、交通管理、应急管理、智慧公安、生态环保、水务管理、智慧社区八大领域场景,适时谋划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多个应用场景。利用共享共建的思路,规划建设仿真、虚拟、真实的多级靶标系统。建议聚焦疫情防控、特大暴雨等突发应急场景,为国家相关技术与产品的测试验证创新提供良好平台。


五是加强产业创新合作,推动网络数据安全技术开发。在场景打造过程中,聚焦个人信息保护、重要数据安全、数据跨境安全管理等关键方面,积极谋划网络数据安全规则制定工作。依托成都人才培育及储备优势,联合科研院所、技术厂商等开展技术课题研究及成果转化。 

                                                                                                                                          


 本文作者:张鹏举、王珊、田雨林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数据来源:

[1]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 202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

[3] 成都日报《到2025年,成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引领全国第一方阵》

[4] 国家统计局数据




END


推荐阅读






智慧场景 | 成都智慧社区有多“聪明”?我们带你实地探访

2022-05-05

圆桌派 | “智慧蓉城”课程将首次进入成都市委党校课堂

2022-05-05

群英会 | 如何引“数据”入“交易场”?研究院召开数据交易研讨会

2022-04-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